滁州網訊 “一墻一文化,一墻一創意”。走進天長市大通鎮便東村,豐富多彩的墻體文化令人眼前一亮,為美麗鄉村增添了濃濃的文化氣息。便東村書記介紹,打造文化墻就是為了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把老舊空白的墻面重新美化,為大家打造一個舒適和諧的溫馨家園。
“寫”出鄉風小鎮新村規。大通鎮聚焦移風易俗、環境整治、產業發展等方面,積極倡導文明新風,弘揚優良傳統。12個村(社區)在制定村規民約時,除了常見的村容村貌、鄰里關系、移風易俗等內容外,還結合產業發展作相關規定,細化村里的“生態綠化”等條款,打破傳統的村規民約制度上墻形式,通過文化墻的方式將村規民約“寫”到墻上,“刻”在心里。村民們常常在文化墻下駐足停留、拍照打卡,在村里也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該鎮各村組還開展“紅黑榜”評議制度,明確規定正、負面清單,實行積分制管理,連續舉辦四屆“大通好人”大型頒獎活動,對于本鎮各類先進典型予以通報表揚,有效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形成比學趕超、遵規守約的濃厚氛圍。
“繪”出文明小鎮新家風。“墻面設計得真好,以前破破爛爛的,如今每次走到這里我們都愿意多看幾眼,為這個改造點贊。”齊廟村的居民說。一幅幅承載著幸福快樂的彩色畫面,將家庭家風家訓“繪”在墻上,讓村民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大通鎮始終把文化墻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和陣地,用圖文并茂、內容鮮活、通俗易懂的圖畫和文字生動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以此引導居民從自身做起,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樹立良好的家風家規意識,深化家庭道德建設,引領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廣大家庭中落地生根。
“描”出農業小鎮新思路。近年來,大通鎮堅持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依托現有國字號品牌,不斷提升輻射效應,壯大特色產業,拓展發展空間。按照“差異競爭,特色發展”理念,圍繞鄉村振興“1422”發展思路,緊抓滁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品牌和便東美麗鄉村建設契機,結合萬畝稻蝦田產業園區,將活靈活現的稻蝦“描”到墻上,注冊稻蝦米商標“通再來”,以成片流轉提升農村產業附加值,以規模效應帶動農民增產增收;打造八大基地:建設畜禽養殖(種業)基地、萬畝稻蝦基地、6萬畝優質稻米訂單基地、省級林業示范基地、研學旅游實踐基地、萬噸蛋品生產基地、推進千畝油料牡丹基地、推進4000畝蔬菜產業基地。整合周氏羊業山羊肉、金羽禽業雞蛋、“通再來”稻蝦米等多種特色農產品,做好“通七寶”農副產品品牌,使農業大鎮名副其實。
“畫”出綠色小鎮新路線。大通鎮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指示精神“畫”到墻上,自覺踐行、時刻謹記,在圍繞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實現林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構建起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山林管理保護責任體系,努力讓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環境更優美,實現“生態宜居村莊美”的目標,帶動了農戶增收致富,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鎮”和“安徽省森林城鎮”。為推進鎮村造林綠化、實施增綠增效行動,廣泛開展全鎮義務植樹活動,努力提高鎮村綠化質量,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公民造林、愛林、護林意識,見縫插綠,實現應綠盡綠。
在文化墻的創作過程中,大通鎮力求做到一墻一主題,一步一換景,把有效提升鄉村文化內涵和村民精神風貌作為文化工作的落腳點,把文化墻建設與農村的人居環境提升綜合治理有機結合,推動文化創建和鄉村治理相輔相成。(高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