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過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親歷過中國農民歌會、國際徽商大會,受邀前往意大利米蘭參加中意文化藝術節,多次走進央視和地方衛視節目,鳳陽花鼓的頻頻亮相和精彩表現,激發年輕一代傳承和發揚花鼓的熱情。近日,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全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鳳陽縣“推廣鳳陽花鼓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案例成功入選。
鳳陽花鼓亦稱“花鼓小鑼”“雙條鼓”,產生于明初,歷經600年風雨滄桑,是根植于民間的曲藝瑰寶,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種集歌、舞、演奏、表演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其產生和流行,映照出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信息。鳳陽縣享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曲藝之鄉”“花鼓之鄉”美譽,與鳳陽花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為讓民間文化藝術綻放新的光彩,鳳陽縣堅持“從娃娃抓起”戰略方針,注重發揮以花鼓為代表的民間文化藝術,在育德、啟智、審美、健身等方面發揮功能。該縣將非遺項目傳承發展向大、中、小學和幼兒園延伸,設置30多個花鼓培訓基地和14個花鼓傳習基地,開展鳳陽花鼓傳授培訓,組織參加各類演出活動,讓青少年在實踐中接受熏陶,成為花鼓傳承新生力量。
鄉村振興需要文化賦能和人才支撐。推廣鳳陽花鼓,繁榮基層文藝,對于鳳陽縣的鄉村文化和人才振興意義重大。鳳陽縣在各鄉鎮、街道建立18支鳳陽花鼓健身操(舞)骨干隊伍,在全縣234個村(社區)建立鳳陽花鼓村級文藝隊伍。開辦200多期花鼓培訓班,為全縣培養1000多名花鼓藝術骨干。目前,鳳陽縣擁有花鼓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人、省級非遺傳承人3人。
近年來,鳳陽縣不斷加強鳳陽花鼓作品編創力度,通過參加對外演出交流活動,彰顯鳳陽花鼓魅力,提升品牌影響力。《春風吹綠花鼓鄉》參加農業農村部《永遠跟黨走》主題活動開幕會表演和長三角傳統美術作品精品展開幕匯報演出。《堅守》獲評慶祝建黨100周年安徽優秀曲藝節目,《鳳舞鼓鄉》獲安徽省廣場舞優秀作品獎。作為安徽省唯一一支隊伍,《花鼓敲響新時代》參加“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第十九屆群星獎廣場舞決賽。
記者了解到,鳳陽花鼓的品牌效應已經得到深度挖掘,在城市建設、全面健身、文化創意和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花鼓藝術為底蘊,推出花鼓元素景觀標識,打造“鳳鳳”“陽陽”城市吉祥物IP。建造鳳陽花鼓大劇院,引入影院、餐廳、零售等多種業態。每年,小崗村當年農家、狼巷迷谷、韭山洞等地,舉辦鳳陽花鼓各類演出近百場,吸引游客11萬人次,帶動農民增收120萬元。
作為遺落在民間的一顆璀璨明珠,鳳陽花鼓歷久彌新,在新時代煥發出強大生命力,致力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