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 近年來,隨著“紅白理事會”等村民議事制度在來安縣汊河鎮落地,村民們辦宴席時硬撐門面、追求體面、講究排面的越來越少了,婚喪從簡、厚養薄葬的越來越多了。在汊河鎮黃牌村,村民們自覺踐行移風易俗,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形成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合理適度消費的文明新風尚。
“排頭兵”打造“新高地”。“以前的話,我們這邊辦事吃酒席至少得三天,家里得提前一個月就開始準備,費時費力,酒席上二三十個菜,給農村家庭帶來了不小的經濟負擔與精神壓力。移風易俗是個好事,總得要有人先帶個頭,我作為村社干部,黃牌村就從我做起吧……”正在黃牌村鄰里中心籌辦兒子訂婚宴的黃牌村黨總支副書記史學琴笑著說。
籌備婚宴時,史學琴就表明要積極響應鎮里移風易俗的號召,弘揚時代新風,“村里鄰里中心現在已經建好了,我是黨員,是百姓學習的標桿,我要起帶頭作用,賓客能不請的就不請,彩禮就不收了。”家人一開始也不同意,但在史學琴的努力勸說下,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從擬定的宴請30桌、菜品22樣,精簡到了宴請8桌,菜品12樣。
村里的群眾紛紛豎起大拇指:“新事新辦,村干部帶頭減輕了大家的經濟負擔與精神壓力,也樹起了文明節儉的新風尚,值得提倡!”
“紅黑榜”刻畫“同心圓”。“熱愛祖國,情系王來;抵制陋習,志愿服務。”在汊河鎮王來村門前的文明創建專欄中,“村規民約”“村民道德紅黑榜”等模塊特別搶眼。該村制定相關制度每月定期評選“紅榜”、通報“黑榜”,通過設置“村民道德紅黑榜”,讓移風易俗成為群眾自覺行動。此外,王來村不斷完善村規民約,使村民行為準則有了文明“標尺”。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方面,由村民理事會成員、村組干部、老黨員等按季度評選“好兒女”“好兒媳”“好公婆”“文明家庭”等。對村里家庭和睦、孝老敬親、勤勞致富、誠實守信等先進模范,通過曬“紅榜”等進行宣傳弘揚,樹立崇德向善的社會正氣,鞭策陳規陋習,倡樹文明新風。用樸實的故事感染輻射轄區居民,帶動更多的人向榜樣學習。
廣泛開展各類移風易俗宣傳活動,推動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歪風邪氣有人抓”的鄉風文明新氣象。文明創建工作開展以來,汊河鎮王來村廣泛開展移風易俗“紅黑榜”主題活動,結合村規民約,有效剎住了歪風邪氣,文明新風在王來村蔚然成風。
“老話題”做出“新文章”。為繼續推進移風易俗落地生根,激發群眾參與熱情,汊河鎮成立鎮、村、組三級移風易俗工作領導小組,由三級書記任組長,黨員干部帶頭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公開承諾事前報告、抵制高價彩禮、婚事新辦等內容,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共簽訂承諾書1000余份,實現黨員干部全覆蓋。
汊河鎮相關制度不斷推陳出新,制定《紅白事辦理流程及標準》,優化《黨員干部帶頭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實施方案》,將移風易俗工作納入年度考核內容,實行村“兩委”干部包片責任制,明確黨員干部在移風易俗工作方面的職責,健全長效機制。建立常態化巡查制度,由鎮組織辦、紀委、宣傳辦、黨政辦等部門組成移風易俗巡查組,到各村社開展即時巡查、隨機抽查。強化村民自治,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村民議事會等“一約四會”作用,以移風易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為主要元素,打造鄰里中心、紅色茶館,積極開展各類鄉村文化活動,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活動。
下一步,汊河鎮將全方位、多渠道、廣覆蓋開展移風易俗活動,讓農村群眾做有標準、學有榜樣,爭做移風易俗文明鄉風的參與者、推動者、傳播者。推動形成崇尚文明、勤儉節約的公序良俗,讓文明新風吹進千家萬戶,為鄉村振興匯聚強大精神力量。(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