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3年2月23日五版)
本報訊(記者 晉文婧)記者日前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明中都遺址2022年度考古發掘又有重要發現。其前朝宮殿區附屬建筑遺址、內五龍橋遺址以及午門馬道遺址等考古發掘成果,進一步補充了元至明清時期宮殿布局進程的資料。
2022年,在前期考古工作基礎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度聯合故宮博物院、鳳陽縣文物管理所對明中都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前朝宮殿區正殿西側附屬建筑基址,相當于北京故宮“中右門”的位置,此次發掘揭露了該建筑基址的東半部。內五龍橋遺址位于明中都宮城內午門北側的內金水河上,共有5座,本次發掘了其中一座正對著西掖門的橋址。午門馬道遺址位于午門城臺東側,發掘揭示出馬道、城臺、城墻、連廊的基本形制結構和相互之間的連接關系、營建次序。
明中都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王志介紹,內五龍橋是明中都城中軸線上最重要的禮儀性建筑之一。其橋址和旁側河道駁岸包磚方式與外金水橋及旁側河道做法一脈相承,但其河道寬度比同位置外金水橋旁河道更為寬闊,體現出其更高的地位。午門馬道北側延伸出的連廊,則對于補全明中都城中軸線建筑布局有重要意義。
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明中都遺址,其重要意義之一是首次完整揭露出明清時期前朝區正殿的建筑布局,填補了明清都城宮殿考古的空白。王志說,2022年的考古發掘,明確了前朝區正殿西側附屬建筑基址的臺基分布范圍。與北京故宮前朝區宮殿布局相比,兩者具有正殿的差異性與廊院的相似性,為自元至明清的宮殿布局演變提供了過渡環節資料。
另據了解,本次發掘出土遺物以石、磚、瓦等建筑構件為主,石構件有花卉、瑞獸石雕件、螭首、欄板、望柱等。另出土有“開元通寶”“崇禎通寶”“順治通寶”等銅錢和仙翁騎鶴、山水、花卉、白菜等紋樣的青花瓷器,還有銅勺、頂針等少量其他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