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長市,“青聽兵語”成為閃耀全國的金字招牌,“民建共享”服務保障模式榮耀江淮,“雙擁共建”惠軍崇軍收獲累累碩果……過去的一年里,天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以“走在前列,爭創一流”的目標定位,在“時代答卷”上寫滿濃墨重彩的實干篇章。
投身“國之大者”
軍人身許國,全民尊其家。唯有讓軍人軍屬不為后路擔心、不為后院分心、不為后代憂心,方能激發官兵“執干戈以衛社稷”的火熱情懷。天長是皖東革命老區,在千年古鎮銅城龍崗,川流不息的銅龍河孕育了“團結一心、生死相依”的家國情懷。
2022年,天長市202名新兵征集指標,吸引了833名熱血青年踴躍報名應征,征集大學生畢業生新兵比例超過91%。涌現出“金頭盔”飛行員劉飛等一批天長籍現役軍人代表,“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在千秋大地蔚然成風。
天長市在全國率先為每一位現役軍人的父母、配偶和子女制發“軍屬證”;掛牌全省首家“優質兵員培育基地”,把最優秀的專業技能人才優先輸送到部隊;11個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惠軍援法工作實施辦法》;上門為196名立功受獎現役軍人送喜報,懸掛光榮牌16392個;隆重表彰最美退役軍人、最美軍嫂、最美兵媽媽和最美民兵。
一項惠軍醫療、一批軍人驛站、一套教育優待、一張擁軍卡、一份民兵優待保障……全方位推出的系列雙擁暖心舉措,有效解決軍人軍屬揪心事煩心事。
力行“軍之小事”
80多年前,13歲的石梁少年何仿走出皖東,在革命的旗幟下,在救亡的旋律中,度過激情燃燒的歲月。如今在他的家鄉,石梁鎮退役軍人服務站已成為老兵們靜享美好時光、感悟家國情懷的紅色驛站。
眼下,天長市16個鎮(街)、175個村(社區)均已建成退役軍人服務站,通過設立榮譽墻、光榮榜等,營造“軍的特色”“家的氛圍”,實現退役軍人話有處說、難有人幫、事有人管。天康集團、康寧集團、鑫鉑鋁業等企業退役軍人服務站陸續建成,天長市駐上海退役軍人服務站掛牌成立……退役軍人和優撫對象逐步實現精確分類、精準管理、精細服務。
這個市還推出“愛心送進光榮門”,扎實推進優撫工作“社會化、網格化、信息化、精準化”建設試點,常態化為重點優撫對象提供健康體檢、醫療急救、家政服務等幫扶。依托天康療養中心投資7000萬元建成光榮院,全方位為全省重點優撫對象提供康養服務。
天長還為符合條件的退役軍人及軍屬提供“軍譽貸”等金融服務,為退役軍人提供免費注冊、培訓和減房租等優惠政策,減免各類費用300余萬元,技能培訓500余人次,孵化企業15家,集團負責人祁建兵榮登全國退役軍人創業光榮榜。
該市退役軍人創辦的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達1545家,退役軍人唐開健創辦安徽鑫鉑鋁業成功上市,開啟天長A股上市新時代,獲評全省首批退役軍人創業之星。
書寫“老兵新傳”
一朝入伍,軍魂入骨。不論戎裝在身與否,他們早已將人生意義定位于為人民群眾謀福祉,勾勒出一道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時代的亮麗風景線。
天長全市共有40名“兵支書”和228名“兵委員”在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上大顯身手,涌現出從“團長”到“兵支書”的王壽山等一批先進典型。選聘154名兵“兵校長”“兵輔導員”“兵教官”,充實到全市65所中小學校,強化中小學生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疫情防控期間,值守封控小區1個多月,信息采集2100多戶,配送物資30余噸……“映山紅”退役軍人服務隊,將一抹抹最美“志愿紅”定格在2022年的春天。
1980年退役后,孫學忠到千秋街道園林社區工作。他從社區文書干起,主任、黨總支書記一路走來,妥善調解處理百余起群眾矛盾糾紛。在基層一線,像孫學忠一樣兢兢業業的退役老兵們,他們傳承部隊作風、展現軍人擔當,奮戰在信訪調解一線,通過“兵說兵話、兵疏兵心、兵講兵理、兵解兵惑”,實現老兵問題老兵辦。
一同“見證榮光”
每一名英雄烈士、每一件革命文物,不僅蘊藏著我們“從哪里來”的精神密碼,更是引領著我們“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標。
天長市在開展烈士紀念設施管理保護專項行動中,投資2000余萬元建設烈士事跡陳列館工程,對168處烈士紀念設施進行規范整修。這,讓每一個紀念碑、每一座烈士墓、每一段英雄故事,都成為永不熄滅的光輝火炬。
此外,通過“青聽兵語——百名功勛老戰士講黨史”志愿服務項目,采取“一分鐘微視頻、一刻鐘微宣講、一百年口述史”方式,挖掘、收集、整理、編撰、宣傳百余名功勛老戰士革命戰斗事跡,先后榮獲第六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等10余項榮譽。
讓退役軍人持“證”有所“優”、有所“享”、有所“感”,通過“辛苦指數”賦予優待證更多的“幸福指數”,努力讓“紅色卡片”成為承載軍人榮光的“金色名片”。作為全省優待證申領制發試點單位,目前,該市共辦理發放優待證14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