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見習記者 鹿嘉惠)記者日前從安徽省量子計算工程研究中心獲悉,國內首個專用于量子芯片生產的無損探針電學測量平臺在中國首條量子芯片生產線投入使用,量子芯片生產有了“火眼金睛”。
據了解,無損探針電學測量平臺由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完全自主研發,最小測量范圍縮至微米級,探針造成的薄膜傷痕直徑最小在1微米以內,測量過程不影響超導量子比特相干性能,具備高穩定性和高運動精度的優勢。
“無損探針臺對量子芯片的生產具有重要作用。它就像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樣,能快速、精準識別量子芯片上哪些量子比特是合格的,哪些是不合格的。”安徽省量子計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賈志龍介紹,這臺儀器是生產量子芯片的必要工具,可以縮短量子芯片的研發周期,進一步提高量子芯片良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