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來路多感慨,最是奮斗動人心。”作為“文化潤疆”的踐行者,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援疆教師的無私大愛和責任擔當,譜寫一曲無愧于新時代的援疆贊歌,在支教的道路上,發揚“三牛”精神,永葆教育初心,勇毅前行。她就是天長市關塘小學信息中心主任、新疆皮山縣固瑪鎮小學“優秀援疆教師”、滁州市“最美教師”楊亞萍。
不忘教育初心,帶傷堅持工作
2020年9月26日,楊亞萍帶著一份憧憬和夢想,伴著一份激情,遠離家鄉和年幼的兒子,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皮山縣固瑪鎮小學支教。
初到新疆,她克服水土不服帶來的種種不適,很快投入到教學當中。她所帶的學科是一年級數學,由于孩子們普通話基礎薄弱,漢語水平不高,每節數學課結束后,她都放棄休息的時間,志愿承擔起普通話老師的責任,糾正每位同學的發音,不斷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11月份腳踝受傷后,每次講課的時候,她就一只腳站著,另一只腳墊著,靠在講臺上,實在撐不住時,才會坐在凳子上休息一下。學校領導找到她說,腳受傷了就別再堅持上課了,但她牢記肩負教育學生的重任,不落下孩子們的每一節課。期中測試成績出來后,班里那名考了100分的孩子伸出稚嫩的小手說,“老師,看,這個是我媽媽送給您的大蘋果,媽媽說,您從安徽來教書,一定想家了吧”!那一刻,楊亞萍忍不住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孩子溫暖的話語是對她支教工作最大的鼓勵。
為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輻射、引領、帶動作用,她積極參加由援疆老師組建的教研組活動,先后在開展的公開示范課、師徒結對、專題講座中獲得了固瑪鎮小學的高度評價。
點燃學習興趣,培養思考能力
2021年,任教皮山安徽實驗學校,面對班里孩子大多是來自不同的學校,成績參差不齊的情況時,如何培養孩子們的思考能力,讓他們掌握自己的學習思路,如何有效地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成績,楊亞萍無時無刻不在冥思苦想。
“培養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加重要。我們只有培養會思考的孩子,他們才能掌握自己的學習思路,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楊亞萍會親切地鼓勵孩子們自己再想一想,然后一步步進行引導,盡量讓孩子們自己想出答案來,從而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當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的時候,你做再多都是無用的。只有點燃孩子的興趣這個常用‘法寶’,才能推動孩子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從而更加的愛上學習。”
針對班級孩子們的實際情況,她專門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獎勵方法。她自費從網上買來精美的學習幣貼畫和文具,每天表現好的小朋友都可以得到一枚學習幣,每周統計一次,得到6個學習幣的孩子可以獲得學習用品,對于作業認真的孩子,她除了給五角星外,還另外蓋上小印章“真棒”等以此鼓勵他們。
楊亞萍的點滴言行都被孩子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她總是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著他們。漸漸地孩子們愛上了思考,愛上了學習,更愛上了這個不遠萬里來皮山支教像媽媽一樣的老師。就連班里最調皮的小男孩也成了她的“好朋友”,并且成了辦公室里的“常客”。
熱心公益活動,匯聚愛心力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個人的力量猶如黑暗中的點點螢火,只有匯集大眾的力量,才能帶來光明,沖破黑暗。愿有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事業,讓愛匯聚力量!”這是每次參加公益活動后,楊亞萍都會對兒子說的話。
2021年7月,楊亞萍圓滿完成援疆支教任務返回家鄉后,凡是有積極意義的公益活動,只要力所能及,她都要帶著年幼的兒子積極參加。作為一名普通的公益志愿者,楊亞萍覺得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社會、為需要幫助的地方和人群貢獻一份力量。
若說精研教學是奉獻,援疆支教是情懷,那么傾心公益可以說已經成為楊亞萍的一種本能。它們一脈相承,又源遠流長。她用身體力行感動著身邊人、帶動著身邊人,將愛與奉獻匯聚成一條波瀾壯闊的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