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滁寧城際鐵路首批2臺內燃機車“到家”后,昨天上午,首列電客車也陸續抵達相官車輛段,為滁寧城際鐵路(滁州段)具備試運營條件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捷報頻傳,滁寧同城化的夢想正一步步照進現實。
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在剛剛閉幕的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報告賦予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的使命: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風好正是揚帆時,不待揚鞭自奮蹄。近年來,安徽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國之大者”,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主動服務國家大局,積極擔當作為,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好戲連臺”中,唱響安徽的“拿手好戲”。作為長三角27個中心區城市之一的滁州,更是牢牢抓住歷史機遇,緊扣省委“四個走在前列”要求,發揮近鄰優勢,突出“雙圈”互動,以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啟動區建設為突破口,與滬蘇浙皖城市全面開展對接合作,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在滁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激情推進。
借力政策東風,共繪“一張藍圖”。長三角一體化的關鍵,就是打破地域限制,我市從這里率先破題,強化規劃引領,促進等高對接、板塊聯動,與南京、合肥等地建立重大規劃合作協商機制,共同編制了《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合肥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十四五”規劃》《滁寧一體化發展國土空間戰略規劃》等規劃20余個,努力實現一體化發展一張圖規劃、一盤棋推進、一體化管理。
頂層設計噴涌源頭活水,領導重視、盡銳出戰、凝聚合力,讓滁州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蹄疾步穩。盡管有疫情影響,但是阻擋不了我市快速發展的步伐。據統計,2020年以來,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10赴南京,高位推進合作事項,兩地各部門互動頻繁,頻次之高,前所未有。
下好跨省協同的“先手棋”,打造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樣板,我市在全域推進毗鄰地區跨界合作。寧滁兩市簽署“1+2”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加快滁州“2+N”新型功能區建設,頂山—汊河、浦口—南譙功能區啟動區一期路網全面拉開、二期啟動建設。天長—六合省際毗鄰地區合作起步區17平方公里已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明光—盱眙新型功能區積極推動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合作、生態環保、社會治理等一體化發展。與中新集團合作共建的中新蘇滁高新區連續六年在全省開發區綜合考核中位列前三十強,已成為中新合作的新實踐、安徽園區建設的新探索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典范。隨著8月1日《南京市結對合作幫扶安徽省滁州市實施方案》出臺,新一輪長達10年的包括開展干部人才交流、加強產業園區合作、推動項目資本對接等10項領域的全面幫扶合作全面展開,推動我市東部大江北協同發展區和西部大工業基地與南京開展更加緊密的合作。
立足長三角區位優勢,我市加大對長三角地區“雙招雙引”力度,相互借力、齊補短板、共拉長板。截至目前,全市承接滬蘇浙轉移或合作億元以上項目占新簽約項目5成。承接南京產業轉移億元以上項目45個,總投資近200億元。光明乳業、尚德20GW高效組件產業園、飛利浦智能家電等一批來自長三角地區的百億元以上重大項目簽約落戶或開工建設。成功打造了光伏、半導體、食品、軌道交通等長三角一體化產業鏈。
“新汊河大橋開通實在太方便了!”家住南京江北新區的劉薇,工作地在來安縣汊河鎮,汊河大橋是她往返于兩地的必經之路。大橋通車前,橋面窄、路況差,經常擁堵。今年5月,汊河大橋拓寬重建工程竣工,進一步串聯起奔波滁寧兩地“上班族”的同城夢。
實現同城夢的紐帶不止一座汊河大橋。圍繞滁寧半小時通勤圈,除了滁寧城際鐵路,合新高鐵、寧淮高鐵也在加快建設,滁州已建成連接江蘇高速5條,在建4條,開通至南京公交班線5條、實現公交“一卡通”。
擁抱一體化,共享一家親。一體化發展紅利還在醫療、教育、政務服務等民生領域得到充分體現。與長三角醫療機構合作項目200個,包括設立分院3家,醫聯體19家,工作站19個,分中心24個,科室合作30個,專家工作室42個,專科聯盟63個,實現共建共享市域全覆蓋。南京瑯琊路小學等4所中小學在滁設立分校,滁州市機電工程學校與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簽訂校校合作協議,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金牛湖校區一期建成,4000名學生已入學。推動長三角“一網通辦”專欄建設,58個事項可全程網上異地辦理。推進寧滁政務服務同城化,確定44項“跨省通辦”事項。全市8個縣(市、區)分別與蘇浙10個縣(市、區)簽訂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協議,共公布1400項“跨省通辦”事項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