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寄給兒子的芡實一天就收到了。”9月28日下午,手機收到快遞公司反饋簽收信息的天長市銅城鎮龍崗社區居民周柳梅喜笑顏開。“沒想到,現在住偏遠農村寄快遞也能這么高效,實在太方便了。”周柳梅樂滋滋地說。
周柳梅的快樂得益于“客貨郵”融合帶來的便利。在天長市,當地郵政管理部門在行政管轄區域大、人員少的不利條件下,通過搶抓創建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示范縣”契機,因地制宜深耕縣、鎮、村三級節點,優化協同發展,走出了一條“交郵融合、交商協作、客貨共享”的發展模式,蓄勢賦能鄉村振興,被遴選為全國九個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典型案例之一,并將作為全國僅有的五個、全省唯一一個代表在全國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電視電話會議上作經驗交流。
郵政建平臺 解決投遞問題
“老板,拿快遞。”9月28日下午,當日到達的快遞信息發出去沒多久,汊澗鎮漂牌村“客貨郵”網點內就排起了隊。網點老板張忠德一邊幫助村民拿快遞,一邊售賣著店內的百貨。“村里每天有幾十件快遞,我把入庫信息一發,鄉親們幾分鐘就能過來拿,不用千里迢迢再往鎮上跑。”張忠德的村級網點,除了寄拿快遞,村民們還可以在這里享受到蔬果采購、生活繳費、公交候車等一站式服務。“快遞放我這,快遞員省事,村民們省心,還給我帶來人氣和生意,真是皆大歡喜。”張忠德笑著說。
“像漂牌村這樣的‘客貨郵’網點,天長市還有173個。”天長市郵政業發展中心主任丁一冰告訴記者,為了暢通快遞進村“最后一公里”和農副產品出村“最初一公里”梗阻問題,近年來,該市整合運輸資源,強化郵政、電商、快遞與城鄉公交之間的緊密合作,先后編制《農村物流三級網絡節點體系發展規劃》《中心城區公交場站及線網優化規劃》《商業網點規劃》等規劃,形成“1+4”的客貨郵規劃體系。累計投入8000多萬元,優化1個縣(市)級寄遞物流公共配送中心,建成14個集城鄉公交、郵政、快遞、電商、旅游等服務功能為一體的交通運輸綜合服務站,設立174個村級“客貨郵”網點,充分利用村級郵樂購站點和電商服務網點,構建“一點多能、一網多用、功能集約、便利高效”的農村運輸服務發展新模式,率先實現“快遞進村”全覆蓋。
快遞進平臺 降低成本問題
裝貨、跑車、卸貨……2016年,夏家寶承包了圓通快遞在天長市張鋪鎮的收派服務,每天他都開著廂式貨車往返于天長市區和張鋪鎮之間。由于成本和運力等多方面原因,張鋪鎮村級的快遞一直無法實現按址投遞。2020年,“快遞進村”工程啟動,這可愁壞了夏家寶,從市區裝完貨再拉到鎮上就已經下午3點多了,再將村級快件分揀派送下去,先不說成本問題,時間上也滿足不了。
“天長市日均快件處理量28.7萬件,其中派件量在12萬件左右,依靠各品牌快遞公司自送模式難以實現村級件按址投遞。”丁一冰介紹,為了降低運營成本,減輕村民負擔,解決“快遞進村”“最后一公里”派送難題,該市整合中通、申通、韻達等8家快遞企業業務,實行共同配送。與此同時,依托城鄉公交鎮村全覆蓋的優勢,共享“村村通”公交,讓郵政、快遞包裹搭“順風車”配送至鎮村服務網點,打造了“城鄉公交+小件物流+郵政快遞”的“客貨郵”融合共享運營模式。截至目前,已開通天長至萬壽、天長至大壙、銅城至安樂等12條“客貨郵”融合示范運營線路,每天通過城鄉公交發送郵件快遞1200件以上,累計發送郵件快遞近32萬件,年運輸成本下降3000萬元,同比降低約20%。促進了天長龍崗芡實、倮倮大米、秦欄老鵝、高郵湖大閘蟹等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助力了鄉村振興。
“現在,只需要將村級快遞送到鎮交通運輸綜合服務站,郵遞員分揀后跟著公交就進村了。”夏家寶再也不用為了村級件無法及時投遞而發愁,自己的服務質量也在不斷提高。
公交送平臺 緩解運力問題
早上8:00、下午1:00、下午3:50、下午5:00……沈家余的手機里定了好幾個鬧鐘,均是提醒各個時間段郵件裝車的。去年11月,汊澗鎮交通運輸服務站建成使用后,沈家余當起了專職協調員,他的任務是每天將市區來的快遞進行二次分揀并打包。完成分揀后,這些快遞就“乘坐”城鄉公交車,送到村民手中。
去年6月,天長市印發《天長市推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工作實施方案》,堅持“資源共享、互惠互利、運郵結合、安全發展”的原則,加強客運與郵政快遞、客運與小件物流運力和線路融合,建立郵政快遞、農村物流與農村客運的分揀、交接、配送、投遞等合作制度。
“運力緩解了,安全也很重要。”丁一冰介紹,為了保障農村物流、郵政快遞運輸安全和乘客乘坐安全,在交通、公安、應急等部門的聯合審查下,公交公司對“客貨郵”融合發展車輛進行改造,讓快遞與乘客實現物理隔離。在充分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隨車捎帶郵政快遞,實現郵件、快件直達配送,將鎮村居民收件時間由過去的2天以上縮短至1天以內,大大提升農村群眾生活便利性,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
“改革永不止步,我們還將不斷提升‘客貨郵’融合深度,在服務水平、智能自動化水平上再發力,帶動天長特色農產品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丁一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