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務之需,集市上唾手可得;新思想新理論之泉,“一刻鐘”涌流不斷;移風易俗的大事小情,村民自己去“理”。作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首批50個試點縣(市、區)和全國10個“先行試驗區”之一,滁州天長市——安徽東大門,如今已是窺見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一扇窗口。近日,走入天長,感受看得見、摸得著,更入腦入心的新時代文明實踐。
每月一“趕集”,志愿服務可“下單”
“周末天使”送健康項目、“銀鴿子”反電詐、“農技加油站”知識宣傳、“暖心向陽”關愛留守兒童……天長市新街鎮王店社區的一場集市上人聲鼎沸,集市上“琳瑯滿目”的不是商品,而是一個個志愿服務項目,志愿服務攤位連成一片,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不時“吆喝”。
這是6月天長“千秋公益集市”的現場。當地依托市、鎮、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每月開展公益集市活動,讓各種志愿服務力量下沉到網格,及時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
群眾“點單”,志愿者“接單”,近年來天長市做實文明實踐“群眾點單”模式,“烹制”出一道道“惠民大餐”。各文明實踐站點設有專管員負責群眾“點單”日常管理,并根據實際情況,篩選項目,制定方案,選定志愿者。
“按照互聯網+養老模式,我們為全市孤寡老人、二級以上殘疾人和70歲以上低保老人發放‘愛心一鍵通’手機。”天長市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負責人說,通過手機“點單”可以常態化得到愛心廚房、愛心助潔、愛心應急、愛心送醫、愛心關懷等“五愛”服務。
目前全市共有3500多名志愿者與困難家庭人員結成“一助一”或“多助一”對子,給老人買菜送藥、給孩子辦閱讀課外班、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天長涌現出“杏林春暖”“雛鳥行動”等品牌項目52個,每年主題活動達到近萬場次。
每天“一刻鐘”,文明實踐“提熱增鮮”
“一刻鐘宣講”是當地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創新。當地編寫《時代新語》《千秋孝行》《家風鄉賢故事》等鄉土宣講教材,組織近百支宣講志愿服務隊伍,深入大街小巷和田間地頭,采取講故事、拉家常等接地氣的形式,把“一刻鐘”的零碎時間變成了傳播新思想、新理念的黃金時段。
“群眾圍成一圈就是舞臺,座椅一放就是講堂。”新街鎮新街村村民瞿康琴說,“一刻鐘宣講”形式小、快、靈,茶余飯后就能學到新知識。
“一刻鐘”用來宣講,“一小時”更能看到豐富的表演。在王店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化廣場,“一小時巡演”如約而至,當地文化志愿者為社區居民送上了一場精彩的文藝演出,琴書說唱、朗誦、舞蹈等文藝節目精彩紛呈。
“我們建立了‘節目庫’,派出演出小分隊,演出地也會有自己的節目登臺。”新街鎮文化志愿者服務隊負責人說,巡演的節目事先征集群眾的意見,這樣的演出活動才能有聲有色。
村村“理事會”,“理”出好鄉風
紅白理事會、鄉賢理事會……在天長,幾乎每個村都有“理事會”。近年來,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當地以推行村規民約為抓手,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激發出村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
天長市招募了1.8萬名移風易俗志愿者,全域推廣“紅黑綠”制度, 2021年先后表彰了2100多個移風易俗“最美家庭”和5200名移風易俗“最美志愿者”。結合紅白理事會、志愿服務小分隊和紅白喜事公約,建立起“一會一隊一約”工作機制,利用移風易俗這根杠桿,做好精神文明建設“加減法”。
群眾在哪里,新時代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事不辦、不大操大辦”的理念在天長蔚然成風。
“今年天長市還將推動實施文明‘個十百千萬’工程,即打造1個文明實踐活動集成中心,培育10個文明實踐品牌項目,孵化100支志愿服務團隊,培養1000名骨干志愿者,引導10000戶家庭常態參與,營造全域志愿服務氛圍。”天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慧琳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