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歷史悠久,山青水秀,文化底蘊深厚,千年亭城孕育了璀璨的文明。
地區生產總值連跨2000億元、3000億元臺階,城市綜合實力提升至全國第87位、長三角第25位、全省第3位,實現了從“總量第一方陣、人均靠后”向“總量第三、人均前列”的歷史性轉變……過去的十年,是滁州歷史上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之一。
但對于一座城市來說,堅守怎樣的精神,才能凝聚起昂揚前行的強大合力,賦予城市發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滁州深知,唯有以文明為帆,方能向幸福起航,推動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精神文明建設為引領,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治理效能,助力城市環境面貌和群眾精神風貌不斷改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2018年至2020年,滁州以連續三年全省第一、全國前列的成績,成功躋身全國文明城市,圓滿實現“一舉奪牌、首創全勝”目標。
跨過一山,再攀一峰。2021年,滁州市再度以全省第一、全國第六的成績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
一場城市綜合實力的大提升,一場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一次從“文明高地”向“文明高峰”的攀登,滁州沒有摁下“休止符”。
秉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的宗旨,滁州聚焦鞏固拓展全國文明城市建設成果,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工作,從“爭創模式”轉向“鞏固提升模式”,外增“顏值”、內練“氣質”,奮力向全國文明典范城市邁進。
漫步滁州,十字路口,行人車輛各行其道、暢通無阻,“紅馬甲”溫馨提醒聲不斷,真誠的笑容中彌漫文明的芬芳;街道、社區里,樓道整潔有序,鄰里友善互助,文明之風沁人心脾;城市角落,文明實踐廣泛開展,為民實事惠民不斷,文明種子悄然生根發芽……
一街一景,一言一行,時時處處都能讓人感受到文明的力量,亭好滁州,美麗抬眼可見,幸福觸手可及。
擦亮幸福底色
撐起城市“面子”,關鍵在于筑牢民生“里子”。文明創建,不僅要讓居民“可看”,更要“可感”,還要讓群眾“滿意”。
改造老城、治理河湖,推進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老舊小區、棚戶區、農貿市場、背街小巷等改造提升,持續改善人居環境,讓城市“舊貌換新顏”。
幾年來,我市財政累計投入資金超800億元,提升社區服務用房41個,高標準改造老舊小區77個、達標提升502個;新建、改造農貿市場30個、背街小巷226條、公廁234座、社會停車場26個。
“如廁難”“停車難”“出行難”……一系列難題都得到了有效解決,群眾滿意度由2018年的95%上升到2021年的99.7%。
實施城市更新工程,大潤發東側道路南延工程完工后,周邊環境煥然一新。“環境干凈了,生活美了。”家住家園新村的市民張香勇對此點贊不已。
牢牢抓住試點機遇,推進城市更新示范區建設,讓群眾人居環境更舒適。
我市堅持以頂層設計為引領,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形成一批規模適宜、特色鮮明、有突出代表性的示范項目,三年內將實施社區微改造、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等6大類44個子項目。
2022年示范片區建設項目共6大類,13個項目。截至目前,竹錦佳園、馨宇家園、紫薇東村、陽光園4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施工招標已掛網;瑯琊黨校改造為養老設施項目、紫薇美食城改造項目、雨污分流改造項目近期啟動施工圖設計招標;托育機構納入鳳凰西路與新光巷交口西南地塊鄰里中心項目,正在履行控規公示、報批程序……
以點帶面、串點成線。城市更新示范區正以街道為紐帶,串聯特色街道、老舊小區、公共服務設施、口袋公園等空間節點,共同形成“滁州城市更新形象展示環線”,共建美麗幸福家園。
堅持創建為民利民惠民,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轉化為堅持不懈的更多更大實際行動,這只是滁州文明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
從“爭創模式”轉向“鞏固提升模式”,立足新發展階段,2021年,我市將打造“文明滁州”列入“十四五”時期“十個滁州”建設,“創成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寫入市第七次黨代會工作報告,錨定了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
聚焦群眾關心、基層需要、社會關注,在問題解決中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在辦好實事中讓群眾舒心滿意。
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統籌海綿城市和韌性城市建設,市本級排查管網1650.3公里,城市體檢工作基本完成;完成城市道路建設和改造提升28.8公里,打通各類“斷頭路”,暢通“微循環”;圍繞“處處見綠、時時見花”目標,完成主要道路綠化提升……
規則是文明城市的“基礎設施”。滁州始終堅持完善機制、深度發力、縱深推進。出臺《滁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制定《市民公約》《滁州文明16條》,規范市民行為,提高市民素質;開展人居環境專項整治,實施環衛保潔一體化;建立公安、城管、道路包保單位、社區“一街四方”聯勤執法等機制,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實現質的飛躍。
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鞏固拓展文明城市建設成果,不斷強弱項、補短板。
謀劃制定《2022年滁州市常態化文明創建提質提升工作方案》,打造“亭有禮”文明城市品牌,實施核心價值引領、城市更新升級、城市管理提標、公共秩序提效等十大行動、45個重點項目、135項重點任務,積極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
聚焦網格管理、“兩高一場”、居民小區、農貿市場、交通秩序等問題,堅持常態督查督辦213批次、涉及問題6350個,問題整改率96%,群眾滿意度達100%。
上下同心、攻堅克難、奮勇爭先,各地各部門牢牢把文明創建抓在手中、扛在肩上,“一把手”主動靠前、善作善成。街道、村居整合資源,以黨建帶群建,合力促創建,黨員干部群眾積極參與、無私奉獻,掀起新一輪文明創建工作熱潮,持續擦亮城市文明底色,推動文明城市建設工作高標準、常態化,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凝聚文明力量
在滁州的大街小巷,你總能與醒目的“志愿紅”不期而遇:公交站前,他們伸出友愛之手攙扶老人上下車;交通路口,他們伸出文明之手進行交通勸導;社區家園,他們伸出友善之手共建美好家園……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目前,全市注冊志愿者106萬人,志愿服務組織7610個,累計志愿服務時長2100萬小時,志愿服務項目正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以制度化建設為抓手,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大力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不斷加強志愿服務陣地和隊伍建設,豐富志愿服務內容,打造志愿服務品牌,推動志愿服務活動常態長效開展。
南譙區銀花西區西南角,數棵二十多年樹齡的香樟樹枝繁葉茂。老舊小區改造中計劃將其移除,小區居民對此意見不一。銀西社區發揚基層民主,以黨建為引領,通過民主協商議事,得以保留。
2020年3月,為進一步激活紅色細胞,銀西社區在此打造“香樟樹下”戶外文明實踐點,設置便民圓椅,不定期在樟樹下開展愛心義剪、義診、三小修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組建“醉美夕陽”文藝志愿服務隊,包括黃梅戲曲、舞蹈、太極功夫扇等團體,利用“春節”“元宵”“中秋”等傳統節日開展文藝演出。截至目前,開展志愿活動547場次,受益群眾1.4萬余人次。
盤活資源,讓志愿服務有陣地,讓文明實踐觸手可及。
我市堅持按照有組織、有陣地、有隊伍、有平臺、有機制、有項目、有成效“七有標準”,整合黨群服務中心、綜合文化服務站等現有資源,盤活紀念場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紅色資源,優化功能布局,建成135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依托居民小區搭建文明實踐點1380個,市直部門與社區(村)結對共建紅色紀念館、科普教育館等文明實踐活動陣地124個。
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組建志愿服務總隊,縣委書記以志愿服務總隊長身份參加文明實踐活動,在職黨員志愿服務參與率達90%以上。推廣天長市“網格文明實踐+”經驗,將1224個村(社區)統一劃分為8574個網格,全市范圍內組建群眾身邊的志愿服務隊伍2800余支,活躍城鄉各地。
聚焦群眾期盼,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系列活動和“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等3600余場次,給基層群眾送去“文化大餐”。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開展“文明實踐日 快樂星期天”“周五一小時 扮靚我的家”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2.3萬余場次,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榜樣引領,見賢思齊。我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擦亮道德品牌,放大好人效應,在全社會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構筑崇德向善道德高地。
注重借助群眾的力量,暢通基層推選、評議渠道,深入發掘典型。截至目前,評選產生市級以上道德模范157人,其中7人獲評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19人獲評安徽省道德模范及提名獎;推選身邊好人1396人,其中96人獲評“中國好人”、152人獲評“安徽好人”。
在《滁州日報》等媒體常態開設“德耀皖東”“榜樣”等專題專欄,先后組織開展道德模范先進事跡宣講和故事匯巡演宣傳200余場,累計受眾15000余人,推動學習宣傳進機關、進學校等“七進”,實現傳統媒體、新媒體、社會媒介宣傳全覆蓋,新創作了微電影《種子》、情景劇《熱血寫芳華》、黃梅戲《 “雷鋒的哥”方懷成》等文藝作品20余部。
培育與挖掘并重、宣傳與推廣并舉,不斷放大“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響力,讓學好人、做好人、頌好人成為群眾道德坐標,引領城鄉文明風尚。
創城不易,守護更難。從“一處美”到“一片美”、從“環境美”到“生活美”、從“外在美”到“內涵美”、從“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全民、全員、全城聚力的“大合唱”,正讓“文明滁州”更有溫度、更有質感、更有內涵,經得起俯瞰、耐得住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