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明朝還是清朝,某地出了個讀書人,姓皮,人們就稱他為“皮先生”。
皮先生傻乎乎的,一臉迂腐之氣,卻又經(jīng)常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主意、做出一些荒誕不稽的事情,借以向人夸耀,以圖引起“轟動效應”,獲得別人的“贊頌”。
一天,他讀了《愚公移山》一文,感慨地說:“愚公快九十歲了,而我才四十出頭,不及愚公一半;太行、王屋兩座山高達萬仞、方圓七百余里,尚且被愚公移掉了。我難道連一座小山也移不掉么?”
皮先生并不是那種只說不干的人,既然立下了移山的“雄心壯志”,就要找機會“大展雄才”了。說也巧,他所住的這個縣城的北郊,就有一座小土山。皮先生便率領(lǐng)兩個兒子,扛著鐵鍬,挑著畚箕,義無返顧地來到山下,日日夜夜,出大力、流大汗,挖山不止。
有人笑著勸他道:“愚公的事情,是《列子》這部書中的一則寓言啊,你怎能當成了實事而加以仿效呢?即使真有其事,那愚公也是因為大山擋住了他家出路,欲鏟平險阻化通途啊,而且最終還是靠了天帝派遣的大力神夸娥氏,才將山背走的。如今這座小土山,處于荒郊野外,一不遮擋你的廬室,二不阻塞你的路途,三不窒礙你家墓葬,四不侵占你家良田。何況它高不過頭兩丈,方圓不過幾畝田,平掉它不足以夸耀你的力量,移動它不足以顯示你的能耐。過往之人,誰也不會在意這小土山的存在,你即使將它移走了,人家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你何必費神費力地做這無效勞動呢?”皮先生哪里肯聽,還把人家當成了那個“頑固不化”的智叟老頭兒,雖然沒有像當年愚公那樣出言駁斥,心中卻著實嗤之以鼻。
皮先生毫不動搖,每天挖山不止。果然,功夫不負苦心人,父子三人整整忙了一個多月,終于挖平了那座小土山;挖下的泥土、石塊則填進附近的一條小溪中,溪水也被堵塞了。
哪知不久就碰上了大旱災,一連幾個月不下雨。住在溪邊的農(nóng)民,由于小溪已因堵塞而干涸,無水灌溉,禾苗都快枯萎了,就一起涌到皮先生家,鬧哄哄地要皮先生賠償損失,有的甚至聲稱要將他扭進官府理論。皮先生嚇壞了,只得又帶著兩個兒子,來到小溪邊,日日夜夜地忙活,將溪中的泥土、石塊等重又挖了出來,堆在溪邊。又忙了好些日子,溪水終于暢通了,而溪邊則又堆成了一座小土山。
于是,有人便站在小土山旁邊,指點著嘲笑皮先生道:“先生不但是個活愚公,還真有夸娥氏的神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