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 皖東天長市,國土面積1770平方公里,總人口63萬,是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優質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股改”試點典型縣、全國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縣,連續8年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近年來,天長市積極推動農業農村各項改革任務落地落實,充分發揮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優勢,助推了農民經營性收入快速遞增。2021年,該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80元,其中農民經營性凈收入10877.76元,占比43.2%。
打“培訓幫教”牌 為農民增收“充電賦能”
農業科技培訓“精準化”。秦欄鎮新華社區趙玉明,失去了強體力勞動能力,一時找不到適合的創收路子,2020年春季,該鎮農技站舉辦稻蝦共作培訓班,他報名參加農業科技培訓。天長市農業農村局培訓中心不僅引薦他參加稻蝦種養技能培訓班,還幫他爭取到1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流轉20畝水田,發展稻蝦共作產業,當年實現凈收入15萬元。兩年來,天長市累計為有需求的750家農業經濟實體和3500個農戶組織開辦了20個產業類別的培訓班220多期,參訓5300多人次。
專家送技上門“興產業”。該市定期和不定期選派農技專家前往各地,與430多家合作社、家庭農場建立結對幫扶關系,傳授技術技能。該市農技專家多次前往汊澗鎮禾禾生態合作社進行跟蹤指導。禾禾生態合作社不僅擴大規模走上富裕路,還帶動了當地11戶農戶季節性務工,人均年收入在9000元以上。
大戶幫帶爭做“領航員”。2020年以來,天長市千秋芡實經濟合作社種植32300畝芡實、養殖1300畝河蟹,理事長全玉海先富帶后富,向當地120多個種養殖戶傳授技能,動員大家跟他一起發展芡實等種養產業。在天長,有劉明文、張建昌、陳宏平等200多個農村產業發展帶頭人,領著農戶學,干給大家看。
打“創業興企”牌 農民創新創業“當老板”
農民創業當老板。2020年初,萬壽鎮忠孝村村民蔡峰林從揚州市箱包公司打工回鄉,掌握了箱包制作技術和銷售路子的他,在征得家人同意后準備在家鄉創業,但苦于不會企業經營管理。就在他犯難的時候,天長市人社局與該市科技創業孵化中心聯合舉辦農民創業培訓班,蔡峰林當即報名參訓,在萬壽鎮政府支持下,他創辦天長市喜旺箱包廠。經過近兩年摸爬滾打,他的小廠年生產規模已達110萬元,實現凈利潤30多萬元。像蔡峰林一樣自主創業的農民在該市還有很多。
2021年,天長市共有返鄉創業總人數1500余人,創辦企業等經濟實體880余個,吸納3.6萬余人就業,實現總產值12.8億元。該市以秦欄電子、楊村模具、金集玩具、汊澗箱包等為代表的民營經濟實體呈“井噴式”發展。2021年,新增市場主體9800家,新增民營企業2681戶,民企總數達18801家,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打“綠色生態”牌 端牢生態增收“金飯碗”
“美麗經濟”助增收。近年來,該市全力發展苗木、花卉、茶葉特色產業,不僅把林場裝扮得生機勃勃,格外美麗動人,還給周邊農戶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2021年,實現營收1000余萬元,同比增長28.5%。直接惠及周邊50余戶農戶和25戶脫貧戶,帶動周邊農戶就業3600人次。
“林下經濟”有奔頭。天長市堅持造林護林并重,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金集鎮井亭村草廟山茶葉基地引進生態茶企,建成林下生態茶園1500畝,安排100多名當地群眾就業,人均日工資在160元以上。2021年,該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達25180元以上,比上年增加3284元。
打“社會服務”牌 為農民增收“上保險”
“訂單農業”是天長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品牌。永豐鎮2019年全面推行“農業企業+合作社+種植基地+農戶”的訂單農業,由25家合作社、37個家庭農場及70多個種糧大戶參與的天長市大地農業專業聯合社,實行“惠農服務”一條龍,開展統一耕、種、肥、防、收全環節服務,同步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各方收入。目前,全鎮5400多個農戶加入訂單種植行列。2021年,全鎮發展“豐兩優香一號”“南粳5055”、紫金糯等高檔優質水稻種植面積12.8萬多畝,全部實行訂單種植,全年增收1500萬元。
近年來,天長市豐倉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蘆龍農事服務專業合作社等一大批農機、農事服務組織在發展“訂單農業”的同時,嘗試農機化全程代理服務,讓農戶真切地嘗到了種田大有“賺頭”。
打“特色種養”牌,農民增收奔出“好錢程”
“一地兩用”糧蝦雙收。近年來,天長市強化“稻蝦共作”產業規劃,截至目前,該市共推廣了稻田綜合種養面積15萬畝,成功創建了萬畝稻蝦共作示范基地,“稻蝦共作”給村民每畝帶來3000多元收入。
芡實種植呈現新飛躍。天長市是安徽省乃至全國最大的芡實種植、加工、銷售和消費縣(市),共有芡實專業合作社120家,以“百蕩湖”“千健”“湖珠”等為代表的注冊商標達25個,產品在全國各大中城市超市銷售,供不應求。目前,“天長龍崗芡實”已是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21年該市芡實種植面積達6.7萬畝,比2020年增加21.8%,產芡實340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