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口服治療新冠肺炎藥物普克魯胺進入第三個全球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有望在明年上半年或更早時間獲批上市,成為輕、中、重癥新冠肺炎患者全治療周期的有效治療藥物。
“普克魯胺是小分子口服藥,其用藥時間短,治療周期為1~2周,在用藥前期就能發揮作用,對新冠病毒陽轉陰的速度加快。價格方面,普克魯胺小分子合成更容易放量,易于控制成本。”普克魯胺研發單位開拓藥業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童友之介紹,“安全性方面,普克魯胺已作為治療前列腺癌以及乳腺癌的藥物開展臨床試驗,超過1000人長期用藥的數據展現了其可靠的安全性。在巴西開展的治療新冠患者的臨床試驗中,也有約1000名患者參加,結果顯示,只有個別患者在腸胃道方面表現出輕微的副作用。”
據悉,普克魯胺是新一代雄激素受體(AR)拮抗劑和降解劑,具有競爭抑制AR和下調AR表達的雙重藥物機制。在巴西開展的研究試驗中,針對輕中癥非住院新冠肺炎患者,普克魯胺預防輕癥轉為重癥的住院保護率分別為92%和90%,ICU或死亡保護率均為100%,用藥7天后病毒陽性轉陰率為82%(安慰劑組為31%);針對重癥住院新冠肺炎患者,普克魯胺將重癥住院新冠肺炎患者死亡風險降低了78%,入組至康復出院中位時間縮短了5天。
其實早在2009年,開拓藥業便啟動了普克魯胺的自主研發工作,初衷是為了治療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眼下,普克魯胺仍在開展治療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臨床試驗,用于前列腺癌適應證的正在中國進行Ⅲ期臨床試驗和在美國完成了Ⅱ期臨床試驗,用于治療乳腺癌適應證的正在中國進行Ic期臨床試驗。童友之向記者解釋:“雄激素在人體內廣泛存在,雄激素受體是一個很老的靶點,許多藥物都是針對這個靶點進行開發的。”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暴發后,童友之與研發團隊立即投入到對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器官的機制研究中,他們注意到新冠肺炎重癥病例和死亡病例中的奇怪現象:成年男性患者感染新冠后的重癥率和死亡率要高于女性患者,而兒童感染與重癥率都比較低;癌癥患者的重癥率更高,但是接受雄激素剝奪治療的患者重癥率有所降低。童友之回憶:“當時我們大膽設想,如果能抑制雄激素和雄激素通路,是否會阻止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器官?于是,2020年2月份,蘇州大學醫學院的醫生收集了1339例新冠患者的臨床數據,我們對背后的機制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兩個月后,開拓藥業聯合蘇州大學在SSRN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揭示了普克魯胺作為AR拮抗劑,能有效降低新冠病毒入侵宿主的兩個關鍵蛋白ACE2和TMPRSS2在正常肺細胞及來自前列腺與肺癌的癌細胞的表達。
創新藥物研發通常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但有了此前普克魯胺的研發基礎,開拓藥業另辟蹊徑,不同于主流針對病毒復制本身所涉及的相關酶和蛋白,從新冠病毒的感染途徑抑制進行探索。
9月1日,開拓藥業宣布獲得了在中國參與針對輕中癥新冠患者和住院重癥新冠患者的兩項Ⅲ期全球多中心臨床試驗(MRCT)的批件,眼下正在積極推進國內臨床開發。截至目前,進展最快的在美國等國家開展的普克魯胺治療輕中癥新冠患者的Ⅲ期MRCT的中期分析預計12月發布;普克魯胺治療住院重癥新冠患者的Ⅲ期MRCT已于今年10月1日在美國的臨床中心完成首例患者入組及給藥,該臨床試驗結果也預計將在明年上半年披露。
值得一提的是,巴拉圭國家公共衛生和社會福利部(MSPBS)已授予普克魯胺緊急使用授權(EUA),用于重癥新冠住院患者的治療。
“普克魯胺作為小分子口服創新藥,具有易于大規模生產、產品質量以及成本控制、用藥便捷等優勢,具有廣泛的可及性。預計到2022年,普克魯胺能供應至少5000萬人次。”童友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