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岳西縣姚河鄉民意專業合作社的茭白田邊,省農科院二級研究員張其安換上連褲長靴、長袖襯衫,鉆進悶熱、多蚊蟲的茭白田里選種。站在兩米多高、密不透風的茭白秸稈叢中,不一會汗水就濕透了衣衫。
“找到優良種株,就把紅絲帶系在上面做標記,為接下來的選種做準備。 ”2個小時后,一身泥水的張其安手上和臉上有幾處被鋒利的茭白葉劃破了口子,滲出血,他對此習以為常。 “能選出優質茭白新品種,幫助農民致富是我最大的快樂。 ”張其安說。
作為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合肥綜合試驗站站長、安徽省園藝學會理事長,張其安將他的辦公桌放到菜地里,放到農民需要的地方。1984年,張其安從蕪湖農校 (現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分配到省農科院園藝所,從事蔬菜、西甜瓜的遺傳育種工作,一干就是37年。 “我當初的愿望就是和同事們一起培育更好的瓜菜新品種,研發更多新技術,然后把這些成果教給農民,幫助他們通過轉化成果獲得更多收入。經過30多年的努力,這個愿望正在一步步實現。 ”張其安說。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賣,實現農民富,甘當農民的科技保姆,這是張其安對農民兄弟的一片心意,也是他和團隊成員對瓜菜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的一種創新。
由30戶菜農組成的石臺縣天池蔬菜專業合作社,位于海拔900米的偏僻山區。 “過去保種不保收,現在保種又保收。 ”合作社負責人汪茂安告訴記者,2012年以前,種的瓜菜品質不好,病蟲害頻發,一畝地能賺2000元就很好了,現在種了國家西甜瓜體系和省農科院育出的西瓜、甜瓜、西紅柿、辣椒等新品種,在張其安研究員及其團隊的幫助下,應用了避雨栽培新技術,每畝純利1.2萬元以上。 “他們一來就鉆進濕熱的大棚里教我們技術,滿頭是汗,鞋子和褲子上沾滿泥巴?,F在有了微信,聯系更多了,西瓜、蔬菜出現病害拍個視頻發過去,他們馬上就給出防治措施,真是我們菜農免費的科技保姆! ”汪茂安感激地說。
敢于創新,拼搏超越,是張其安的一貫追求。他帶領團隊不懈努力,為安徽園藝事業創造了8個第一——
第一個在園藝所組建蔬菜開發團隊,連續11年不拿國撥工資;第一個在省農科院組建瓜菜育種學科,創建了高水平的瓜菜育種團隊;第一個將省瓜菜育種團隊帶進了國家隊;第一個為我省爭取到國家級瓜菜育種項目;第一個帶領省瓜菜育種團隊獲得農業部一等獎;第一個為我省瓜菜育種獲得安徽省科技獎一等獎;第一個為我省爭得國家大宗蔬菜、特色蔬菜、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4個綜合試驗站;第一個為我省園藝界爭取到中國園藝學會學術年會承辦權。
截至目前,他帶領科研團隊自主育成西瓜、甜瓜、番茄、辣椒、茄子、烏菜、芥菜,以及水生蔬菜、蔥姜蒜等80多個新品種,獲省部級一等獎10項,二等獎10項。主持的蔬菜(西甜瓜)育種學科處國內先進水平。
他創制出世界首個紫色和紅色烏菜,培育系列烏菜品種6個,使安徽歷史名菜“烏塌菜”市場占有率超50%;率先在國內培育“秀麗”等小西瓜系列品種,使國產小西瓜品種市場占有率由零提高到85%,該品種先后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農業農村部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與豐收獎一等獎,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明珠曾稱贊安徽省農科院小西瓜育種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認為安徽省農科院是我國小西瓜育種的搖籃。
此外,他和團隊還創制番茄、辣椒、茄子、西甜瓜、烏菜等瓜菜新種質材料600多份,為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奠定基礎;研制出小西瓜、番茄、辣椒、茄子、烏菜等新品種配套栽培技術30余項,并作安徽省地方標準對外頒布,如:國內首創的 “大棚西瓜改良式吊蔓栽培技術”等在長三角地區廣泛應用。育出的瓜菜新品種在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等20多個省市區推廣1600多萬畝,使農民凈增收近70億元。
由于在瓜菜育種及新技術推廣領域的突出貢獻,張其安先后獲得“中國優秀青年志愿者”“全國星火科技先進工作者”“安徽省先進工作者”“安徽省創新爭先獎”“首屆安徽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合蕪蚌試驗區自主創新人才獎”“國務院特殊津貼”“安徽省農科院建院50、60周年突出貢獻獎”“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