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有這樣一批產業“匠人”,他們掌握著專業技術技能,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孜孜以求、不斷創新,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為打造大國重器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來自安徽電纜股份有限公司的張萬有就是其中一分子,30年只為做一件事,就是科研和創新。
52歲的張萬有有很多身份,他是安纜黨委委員、紀委書記、首席技術質量服務官,安纜創新團隊的主要成員,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得者,市勞動模范……但在他心中,他只是“中國工匠”。
30年來,張萬有帶領團隊始終站在電纜技術的最前沿,與合肥工業大學、上海電纜研究所、中國核工業研究院等國家頂尖的科研院所和大學緊密合作,先后獲得發明專利100多項,填補多項技術空白。
眾所周知,我國核電站用電纜研制起步晚、底子薄。過去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不僅價格昂貴,還經常遭受卡脖子。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核電站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核電纜。如果繼續依賴進口,不僅成本高,而且還經常因為交貨晚影響工期。張萬有帶領團隊從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受領任務,要求他們在較短時間內研發出可以替代進口的可用于核電站的電纜,且各項性能必須達到國際水平。
可供參考資料少,諸多關鍵技術需要攻克,眾多行業內的技術能手都只能望而卻步。但張萬有卻認為這既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更是一項偉大的使命。
時代呼喚英雄,時代造就英雄!張萬有從“領命”的那天起,就暗下誓言:“筑夢中國,創新世界”。他率領團隊日以繼夜地開展研發工作,大堆的英文資料都是靠著字典一句一句翻譯過來。
核電站使用壽命是60年,要求電纜的壽命也是60年,這就要求電纜材料和工藝必須有顛覆性的突破。根據第三代核電站確定的安全殼內嚴酷環境鑒定條件,經過反復試驗,張萬有團隊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低煙無鹵阻燃輻照交聯聚烯烴絕緣和護套材料的特殊電纜結構,首次在國內進行β射線和γ射線轉換關系的計算、分析和試驗,成功解決了電纜制造過程中最關鍵的技術難點。
第三代核電站嚴酷環境用電纜成功研制,其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替代了同類進口產品,實現核電關鍵技術國產化,同時實現對外出口。隨著“國之重器”華龍一號成功應用于巴基斯坦核電站,并將在我國與法、英等國共同設計建造的核電站中大放異彩,有力提升了國產核電纜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
由此,第三代核電站嚴酷環境用電纜也先后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安徽省工業精品、中核集團公司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榮譽背后,張萬有則告誡團隊,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時刻以一名共產黨員的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紅軍長征精神作為團隊的靈魂和意志,以敢打必勝的信念勇爭第一。”張萬有表示,他將始終帶領團隊以“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極致匠心,致力于高技術產品的研發、創新和創造,讓中國智造領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