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1年04月29日 06版)
4月27日,記者來到明光市三界鎮鄭崗村山外山家庭農場生態茶園,這里青山環繞,翠綠的茶壟綿延起伏。正在組織茶農忙著采摘春茶的茶園負責人張華菊說:“這是安吉白茶品種,因這里的光照度和氣候的原因,這里產出的白茶品質好,很受市場歡迎,今年我們的白茶供不應求。”
張華菊是明光市管店鎮人,早年外出務工,后來在江蘇太倉經營一家茶葉店,生意紅火。在經營茶葉店過程中,她對種茶制茶很感興趣,結識了不少懂茶的專業人士,讓她對茶產業有了更深的了解。她希望將她在外積累多年的茶葉銷售經驗帶回老家,發展生態茶種植,帶動鄉鄰增收致富。2019年,在家鄉返鄉創業政策吸引下,她回到明光,在三界鎮鄭崗村流轉了300畝荒地,開始種植高端白茶。
“除了施一點菜籽餅等有機肥,茶園不施化肥,不打農藥,不用除草劑,全靠人工管理。這樣生產出來的才是真正的有機茶,口感特別純正,所以不愁銷路。”張華菊告訴記者,在茶園管理上,她注重生態種植,嚴格按照有機標準管理茶園,“今年茶葉每斤賣到了1300多元,都是老顧客訂購的,供不應求。”
生機勃勃的茶園不僅是張華菊創業的樂園,也成了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工作車間”。從整地、造林、撫育、管理,到茶葉采摘、加工等,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為解決當地中老年群眾收入來源窄、需要照顧家庭、無法外出打工等實際困難,張華菊優先聘用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從事茶園種植管理等工作。平日里,有10多位村民在茶園里務工,多的時候有三四十人,大部分是六七十歲的中老年人,每人每天至少有100元收入。正在茶園里采茶的王繼英老人告訴記者,在這里干活,不僅能掙到錢,還能照顧到家里,一舉兩得。村民陳紅艷對記者說,她以前在外打工,因為父母親年紀大了不得不回來。像她這樣年輕手快,一天能掙一百六七十塊錢,“茶園就在家門口,能照顧到父母,還能養雞養豬,雜活瑣事也都不耽誤。”
“自從有了這個茶園,現在村里基本上沒有閑人了。”三界鎮鄭崗村委會主任汪如祥對記者說,茶園每年保底拿出近5萬元,用于村民分紅和村集體公益事業。
汪如祥介紹,三界鎮地處江淮分水嶺,荒山荒坡較多,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經濟效益低下。為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鎮里出臺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吸引民間資本對當地一些荒山荒坡進行開發,種植高效經濟作物,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為群眾提供了穩定的增收致富門路。
“我要創立自己的茶葉品牌,將這片綠色茶園打造成鄉村旅游休閑養老基地,并做大做強茶產業,帶動更多的鄉親增收致富。”說到茶園的發展前景,張華菊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