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人物簡介:王春霞,女,1965年3月出生,孝老愛親類好人,南譙區龍蟠街道龍蟠南苑社區居民。
事跡簡介:王春霞一家6口人四世同堂,家庭和睦,本著“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的家風家訓培育后代,王春霞一直悉心照顧年邁婆婆,和婆婆共同生活的34年從未有過爭吵,和兒媳婦許曉麗更是相處和睦,鼓勵兒子王坤當兵入伍報效國家,小夫妻孝敬老人,教導兒子。王春霞一家四代傳承著優良家風,用自己的事跡弘揚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播著社會主義文明正能量,匯聚成“向善盡孝”的良好家風,像“能量棒”一樣給社區更多家庭注入文明力量。
正文:
王春霞和丈夫王少杰結婚34年以來,一直是個賢惠的媳婦,孝順公婆,關愛晚輩。白天上班工作,晚上回家她包攬家務,為公公婆婆做好晚飯,歲歲年年從未和婆婆分開。不,準確的說她們曾分開7天!婆婆夏文娟心疼媳婦,要求和媳婦分開吃飯、生活,為媳婦減輕負擔。在婆婆的一再勸說下,王春霞答應了與婆婆“分家”,但是這種“分家”只持續了7天,王春霞由于不放心公公婆婆單獨居住,哭著來到公婆家,對婆婆說:“媽,我實在不放心你們單獨生活,我不怕辛苦,我只有和你們在一起才能安心!”最終婆婆拗不過王春霞的堅持,一家人一直在一起生活到現在。
坊間總流傳著婆媳是天敵、遠香近臭這類人際關系,各種婆媳大戰的故事更是層出不窮。但是,王春霞和婆婆共同生活的34年卻從未有過爭吵,在他們和和美美度過的這34年里有的只有對彼此的關心和扶持,和兒媳婦許曉麗更是相處和睦,她總說要像婆婆對待她一樣的對待自己的兒媳婦。
如今王春霞已經退休了,但是她并未停下忙碌的身影。退休后的她既要照顧公公婆婆還要照顧年幼的孫子。為了照顧好一大家的生活起居,王春霞每天早早起床,送孫子上幼兒園。孫子上學后,王春霞就騎著自己的小三輪車接上婆婆,開始她們的“二人時光”。買菜是她們每天必不可少的項目,菜場里,王春霞拉著婆婆慢慢的走過每一個攤位,為婆婆和一大家子挑選喜歡吃的菜,這是她們快樂的時光!
這樣的生活平平淡淡,卻是王春霞所喜歡的,只要家人平安生活,就是美好的。然而,天有不測風云,身體硬朗的婆婆被一陣寒潮打敗。2019年春節后,婆婆夏文娟病倒了,病來如山倒,這次婆婆病的很嚴重,醫院下達病危通知,老人住進了重癥監護室。婆婆在重癥監護室期間不允許家屬進病房看護,但是王春霞每天還是在病房門前守著,希望婆婆早日能從里面出來。當老人從重癥監護室轉入普通病房后,王春霞更是衣不解帶的照顧婆婆,每天除了回家為婆婆準備飯菜,其他時間都陪著婆婆。她不怕累、不嫌臟,只要老人弄臟了立馬換,換下來之后立馬洗,洗了又守在取暖器旁烘干。老人天天干干凈凈,一點異味都沒有。醫院的旁人都問婆婆,這是你女兒吧?婆婆總是驕傲地回答,這是我前世修的好媳婦,比女兒還親。王春霞的公公一輩子不多言語,從不指使晚輩做這做那。王春霞對他們的悉心照料他看在眼里,平時生活不給晚輩增加負擔。2019年11月王春霞的公公沒有受到任何痛苦,壽滿天年、與世長辭。王春霞對“孝順”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孝順不僅僅是讓老人吃好穿好,還要給予老人更多的精神關懷,讓老人氣順,心情好比什么都重要。作為媳婦她只用自己真心去做、真心付出。
王春霞的丈夫王少杰目前在小區物業做電工,工作的時候他服務的是業主,8小時之外他卻是左鄰右舍的“義務水電工”,誰家的電燈不亮了,誰家里的水管堵了,大家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王師傅”,而王師傅總是第一時間幫助解決,當鄰居表示感謝時,他卻總笑嘻嘻說:大家找我幫忙都是信任我,我本來不就是業主的服務員嘛!
在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王春霞和丈夫王少杰以實際行動帶動家人一起向善盡孝,深深的影響著下一代人,兒子和兒媳雖然工作繁忙,但忙完工作兩人就會投入分擔家庭的責任之中,他們會在教育引導兒子方面要求嚴格:不準吃別人家的東西,不準撿東摸西,對人有禮貌……兒媳許曉麗更是抽空在家替婆婆王春霞分擔家務,給奶奶買愛吃的食物,陪奶奶和父母聊天,每逢傳統節日、紀念日許曉麗總不忘給奶奶、公婆添置新衣新物,用一份份有愛禮物傳遞著她的孝心,在許曉麗的心里覺得自己非常幸運的嫁到一個家庭氛圍這么好的家庭;兒子王坤退伍后保持著軍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選擇自己創業,只要有時間就會帶著父母、奶奶一起出去轉轉,他認為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更是言傳身教的告訴兒子如何孝順長輩、尊敬他人。在這個家里沒有因為隔代親,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產生護短爭執,相反卻因為相互尊重理解,讓王春霞的孫子在有愛的家庭氛圍中茁壯成長。
這個家庭不僅有傳統美德、優秀品質,用“向善盡孝”的良好家風像“能量棒”一樣,給社區更多家庭注入文明力量,也贏得了群眾的廣泛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