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德莉
人物簡介:呂德莉,女,1982年9月出生,孝老愛親類好人,來安縣三城鎮河口村村民。
事跡簡介:20年來,呂德莉放棄外出學習縫紉技術的機會,始終堅持照顧患有糖尿病的父親、精神疾病的母親和年幼的弟弟,結婚之后不離家,呂德莉的孝心感動了丈夫,夫妻2人共同為父母盡孝。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下,家里的孩子也十分孝敬老人,呂德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孝老愛親的好家風。
正文:
20年來,呂德莉把孝敬父母當成最重要的事。她堅持無微不至照料患有糖尿病的父親,盡心竭力照顧精神狀況不好的母親,她用真情無私的付出在村民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鄉親們的一致好評。
父母生病家境難,弱女勇當“頂梁柱”
家住三城鎮河口村的呂德莉從小生活在一個特殊的家庭中。父親為了生計外出務工,母親患有精神類疾病,家中還有一個年幼的弟弟,照顧家庭的重擔全都落在了她一個人的身上。
2002年,正在工地干活的父親突然感覺到一陣頭暈目眩,去醫院檢查后發現是糖尿病引發的腦梗,由于神經受到壓迫導致行動異常不便,再想從事體力勞動已是不可能的了。家中的頂梁柱倒了,讓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猶如雪上加霜。因為擔心父親的病情,母親的精神狀況也越來越差,漸漸變得不認識人,記憶力也變的特別差。
此時呂德莉正好有一個遠房親戚在常州學習縫紉,需要學徒工,學徒期間工資也挺高的。看著呂德莉比較機靈能干,便想帶她一起過去學習,有一技之長在手就不怕沒有飯吃。但她看著家中生病的父母,正在上學的弟弟,狠心地放棄了外出學習技術的機會,毅然決然地選擇留在家里照顧父母。
寧肯獨身不遠嫁,結婚十余年不離家
初中便輟學的呂德莉,早早地撐起了整個家。餐館洗碗、酒店服務員等等,她從最簡單的做起,從不嫌苦不嫌累。由于父親行動不便,母親不會做飯,她每天五點就需要起床準備好飯菜,父親糖尿病的無糖類食物,母親和弟弟的日常飯菜,一日三餐,一頓都不能馬虎。
呂德莉在上班的過程中結識了現在的丈夫,小伙子是外地人,追求呂德莉的時候可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因為擔心婚后要跟丈夫回老家,父母無人照顧,呂德莉說什么也不同意和他在一起。小伙子了解到她的顧慮之后,被她的孝心感動了,也特別支持她在家中照顧父母,因為自己父母身體都還硬朗,他決定把家安在滁州,與心上人一起盡孝。
自2006年結婚以來,呂德莉為了照顧父母一直住在家里,每天兩點一線。了解她家中情況的人都說,“你現在已經結婚了,父親身體也漸漸好轉,你該為自己的小家庭多考慮一下了。”可她總是笑笑說:“孝敬父母是子女應盡的義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什么也不圖,就希望父母能平安幸福地生活。”
久病床前有孝女,父母貼心的小棉襖
人們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呂德莉卻坦言:“說真心話,有困難。但服侍父母,我沒有感覺到負擔。小時候他們是全心全意地愛我們,現在他們老了,該我去回報他們了。”20年來,呂德莉精心照顧著兩位老人,每天都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凈凈,讓父母住的舒心。隨著父親年齡的增長,糖尿病引起的并發癥也逐漸顯現,現在視力模糊、聽力下降,連彎腰洗腳都很困難。平時老爺子每天都會想抽兩口煙,呂德麗總會給父親準備好,不過她也不讓父親多抽,每天最多也就兩根。
在呂德莉的言傳身教下,家里的孩子都很孝順,沒事的時候會陪著外公外婆外出散散步,有好吃的東西也總是第一個想到他們。平時放學回家,總是把學校里發生的趣事說給老人們聽,為他們解悶。呂德莉說:“誰都有父母,誰都有歲數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孩子,我也有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我現在是在給他們做榜樣呢。更何況子女再孝順,也報答不盡父母的養育之恩。”
去年五月份父親因病情惡化住院,為了能夠更好的照顧父親,她把工作時間調整到了晚上,白天在醫院陪護。呂德莉忙前忙后,父親的飲食起居、打針換藥,醫生交代的注意事項,她都仔細地記在本子上,一點也不敢馬虎。同時還要在換班的空當回家給精神狀態不好的母親做飯,收拾家務。出院后,每天上班前除了要做好早飯,還要幫父親測血糖、打胰島素,并且把一天需要吃的藥給分配好,日復一日,門口鄰居都夸她是個孝順的好女兒。不善言辭的父親總是感慨地說:“我家丫頭真是我的貼心小棉襖。”
這樣忙碌的日子,是6000多個日日夜夜的縮影,呂德莉沒有抱怨過一句,竭盡全力的去把父母照顧好,她總是說:“我們小時候是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把我們撫養長大,現在父母需要我們照顧,這些事情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呂德莉孝老愛親的點點滴滴真真切切的打動著身邊人。她,堅守對父母的責任和義務,懂得感恩,懂得報答,在平凡而又平淡的生活中,傳承孝老愛親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