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白云寺村村民栽植甜葉菊幼苗。全媒體記者徐 浩攝
地處江淮分水嶺的明光市自來橋鎮白云寺村,6年前是個名副其實的“空殼村”,如今搖身一變,擁有20個產業項目,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百萬元,一躍成為“經濟強村”。春節期間,記者來到白云寺村,探索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丘陵鄉村“由弱變強”背后的奧秘。
一條條水泥路直通田間地頭,道路兩旁,一片片鋼架大棚呈帶狀分布,一進入白云寺村,記者便感受到這個村落強勁的發展氣息。
“全村24平方公里范圍內分布著20個產業項目,既有蔬菜、山芋、甜葉菊、稻鱉混養等特色農業,也有光伏發電、祥云礦業等資源型產業,還有像農家樂一類的三產。”一旁的白云寺村黨總支書記黃方林告訴記者,這些項目都是村里的寶貝疙瘩,通過收取土地流轉費、大棚租賃費等,2020年村集體經濟達到103.4萬元。
“要不是國家的好政策,我們村還不知道要窮到哪年呢?”黃方林坦言,6年前的白云寺村一窮二白,想干點事情卻“撐不起腰”。2014年,白云寺村發展迎來了轉機。當年,白云寺村被列為明光市首批貧困村,扶持政策的春風徐徐吹來,為村里的發展帶來了活力與動能。
“我們用首筆扶貧項目資金建了村里的第一片鋼架大棚,并配套了道路等基礎設施,隨后把建成的苗木基地整體對外出租,當年村里就拿到了兩萬多元租金。這兩萬多元,不僅脫去白云寺村年年入不敷出的舊帽子,更是堅定了村‘兩委’干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回憶起村里的“第一桶金”,黃方林顯得尤為興奮。
嘗到發展甜頭后,白云寺村“兩委”一班人越干越有勁。他們利用政府的扶貧項目資金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短短幾年時間,村里的扶貧產業項目就達10個之多。 不僅如此,村干部還開動腦筋,主動向上爭取資金,建起農家樂,發展鵝產業等。讓記者眼前一亮的是,在村里的20個產業項目中,有10個是村“兩委”招引的項目。
更難能可貴的是,雖然村里與這些項目的承包方只是合同關系,但村里十分關心每個項目的發展,堅持靠前服務、主動服務,對出現的問題更是第一時間援手相助,就像解決自家問題一樣不遺余力。一次,村招引企業祥云礦業在征地過程中遇到了麻煩,黃方林便帶著村干部發揮“人頭熟”的優勢,挨家挨戶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幫助企業成功化解了矛盾。這兩年,祥云礦業發展勢頭很好,每年向白云寺村集體交租賃費30萬元,給了村集體經濟強有力的支撐。
發展產業不僅讓村集體經濟變強了,也讓鄉親們有了更多家門口就業的機會,促進了農民增收,如今白云寺村人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對此,正在磊晨甜葉菊生產合作社干活的汪令珠深有感觸,“在這里一年能掙兩三萬,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收入,我家一年入賬五萬元不成問題,真是越干越有勁”。
黃方林堅定地說:下一步,村里會毫不動搖地扭住產業興旺這個牛鼻子,一方面鞏固發展好已有的產業項目,另一方面積極開拓一批新項目,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努力把村莊建設的更美,帶動更多村民發家致富,攜手共創更加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