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 天蒙蒙亮,定遠縣永康鎮山東陳村貧困戶石周萍就起床為家人做早餐、準備午餐。送完女兒上學后,她來到離家幾百米遠的高文服飾就業扶貧車間開始工作。“女兒病情穩定,醫藥費有保障,工作離家近,收入也不低,現在很滿足。”她告訴記者。因病致貧的石周萍一家,曾經面對高昂的醫藥費,生活陷入絕境,還好在脫貧政策的幫扶和自身的努力下,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讓原本沒有希望的家庭重燃生機。
一滴水折射太陽的光芒,一個家庭反映社會的發展,一個變化折射出民生保障這篇大文章。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期間就加強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作出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在滁州引起強烈反響。為讓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滁州落地生根,一場以提高發展質量、創新社會治理、提升民生溫度的“賽跑”,在皖東大地拉開序幕。
落實就業優先夯實民生之本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穩則人心安,人心安則社會穩,經濟社會發展才能行穩致遠。
“我一個月能拿到4000元以上,兒媳婦也在企業里上班,一個月也拿到3000多元。”今年62歲的阮重蘇是來安縣新蔬語食品有限公司的一名鍋爐工,以前一年到頭種田也就掙個兩三萬元,自從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日子越過越紅火,老漢的臉上洋溢著滿足和幸福的笑容。而他的安居樂業,得益于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就業結構持續優化、就業形式不斷創新……
近年來,我市堅持新發展理念,沿著高質量發展道路篤定前行,與之同向而行的就是日益完善的就業服務功能。實施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出臺“1+3”文件政策,讓企業應享盡享政策紅利。創新企業用工“周轉池”,將用工具有淡旺季的企業納入“周轉池”,目前在池企業50余家,已錯峰調劑用工近3000人次,被國家審計署列為全國落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典型經驗,連續2年被人社部列為地方就業創新事件。健全園區服務功能,積極探索人力資源改革,在蘇滁高新區率先建立“人力資源產業園”,為企業提供創業培訓、創業孵化、項目展示與對接、創客空間和資源等服務,打造全鏈條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載體。積極籌建“創新創業大學”,形成培訓、孵化等一條龍創業服務功能。
堅持立德樹人促進德性成長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9月7日上午,滁州實驗小學的操場上,新學期第一次升旗儀式,3700多名師生站在五星紅旗下共同誦讀《中國少年說》,精神飽滿、聲音洪亮、氣勢磅礴、振聾發聵。
集體誦讀一首詩歌,喚醒了新時代少年對祖國歷史的記憶,增強了新時代少年的愛國情感和時代責任感,展示出新時代少年的豪情壯志和建設中國的堅定決心。
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思政課則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我市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組建包括11名中小學思政教師的全市優秀思政教師名師庫,將思政課教師專題培訓納入市級年度培訓計劃,中小學德育教師全員參與培訓,選派德育骨干教師參加國家級、省級思政課老師專題培訓;開齊開足開好思政課程,探究出了“主題探究”思政課堂教學模式,推進校長帶頭上好思政課;啟動思政學科實驗校,成立了4所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教學研究實驗校;通過77個“書香滁州中小學閱讀公共服務平臺”投放56類核心價值觀電子圖書供師生閱讀學習,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全覆蓋;發揮榜樣引領作用,開展“道德模范”“脫貧‘頭雁’”“新時代好少年”等先進事跡宣講進校園活動435場,近40萬人次中小學生收聽收看并開展交流學習,開展“綠色出行”“文明餐桌”等社會實踐活動,強化相互關愛、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實現中小學校道德與法治課、思政課開設率100%,共青團、少先隊活動開展率100%,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
在經歷一場洪澇災害之后,全椒縣二郎口鎮稻蝦連作的田頭,縣龍蝦產業協會會長王如峰忙著恢復生產,力爭盡快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
一只小龍蝦帶動一個產業,一個產業引領一個地區發展。在脫貧攻堅政策強力助推之下,二郎口鎮稻蝦連作產業不但帶動貧困戶脫貧,引領村民致富,而且真正蹚出了一條從傳統農業鎮向富足龍蝦小鎮的逆襲之路。
這是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六年來,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盡銳出戰,奮勇拼搏,攻堅克難,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成就,我市唯一省級貧困縣定遠縣實現高質量摘帽,全市123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群眾純收入增至11298元、年均增幅35.6%,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貧困治理能力明顯提升。
高質量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最好的體現。我市聚焦“確保全市剩余1370戶3555名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確保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高質量脫貧,圓滿奪取脫貧攻堅戰偉大勝利”的年度目標任務,嚴格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以“抗補促”專項行動和“354+N”問題整改為主線,統籌做好疫情汛情期間脫貧攻堅工作,強力推進“春季、夏季攻勢”,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全面收官夯實基礎。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帶頭研究部署脫貧攻堅,多次進村入戶開展遍訪活動,并采取“四不兩直”方式,暗訪督導扶貧工作,37位市級領導嚴格執行“1112”定點聯系幫扶制度,深入一線督查指導、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困難。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在生產發展方面,充分發揮扶貧小額信貸杠桿作用,截至7月底,新增貸款1.8億元,位居全省第1;在就業務工方面,積極開發公益崗位,幫助就近就地就業,今年共吸納貧困人口9584人;在項目實施方面,安排扶貧項目341個,投資總額7.3億元,產業扶貧項目投入占比42.92%,位居全省第2;在社會幫扶方面,上半年,全市愛心人士和貧困戶注冊比例位居全省第1、累計受捐金額位居全省第1。
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我市在鞏固防控成果常態化確保疫情防控不放松的同時,積極以“健康滁州”戰略為指引,全力推進全市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
健全市、縣公共衛生應急指揮體制,成立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優化平戰結合、上下聯動、部門協調的疫情應急指揮機制,做到指令清晰、系統有序、條塊暢達、執行有力。構建公共衛生監測預警體系,開展系統化分析并加強預警功能,加強并規范基層醫療機構發熱哨點門診建設,提升基層醫療機構傳染病預警報告能力,發揮市級傳染病定點醫院和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優勢,及時開展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研判。推進全市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著力從制度機制層面理順關系,扎實做好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工作,促進疾控機構能力持續提升。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保障,以市二院(市傳染病院)、縣傳染病定點醫院為重點,完善市、縣一體化醫療服務體系,加大對傳染病醫院的投入,持續加強分級診療等制度建設,推動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無縫銜接。加強人才隊伍和學科建設,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我市衛生應急能力和水平,堅決打贏疫情防控常態化戰略。
在社會治理方面,我市始終把加強城鄉社區治理作為全局性、基礎性工作來抓,在加強社區建設、增強服務功能等方面狠抓工作落實,社區治理制度體系日趨完善,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模式新路徑,建立完善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體系;社區治理工作機制逐步健全,全市226個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100%,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進一步健全;社區治理能力水平穩步提升,構建了亮點示范、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城鄉社區協商新思路;社區服務供給能力不斷增強,居家養老服務網絡逐漸形成,養老服務站“三級中心”覆蓋率達67.1%;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不斷完善,實施精細化、動態化、信息化、便捷化的社區服務管理;智慧社區建設試點有序推進,全市共有10個社區開展了智慧社區建設試點。
民之所向,政之所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答好民生之問,就是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心上,就是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020年以來,我市按照“早謀劃、早實施、早建成、早見效、群眾早受益”的要求,繼續實施31項民生工程,計劃投入資金108.25億元。截至7月底,到位資金80.38億元,撥付78.15億元,撥付率97.22%。全市工程、培訓類項目開工率98.42%,完工率81.95%,補助類項目均按序時進度足額發放,交出了一份既有溫度又有質感的“民生答卷”。